生技產業訊息

陸廠打智財戰 反守為攻

2016-05-29 00:01:57 經濟日報 記者陳熙文/台北報導
 


世界智慧財產組織日前公布2015年專利申請報告,去年共接受21.8萬件申請案,其中美國再度奪冠,件數占比為26.3%;中國大陸雖落後美、日,屈居第三,但對岸華為企業與中興通訊在申請企業中分居第一名和第三名,顯見陸方近年鼓勵發展專利已有顯著成績。

專精於專利訴訟的奧睿事務所律師張亞樵觀察,中國企業在專利數上突飛猛進,很大原因是被告怕了。2003年全球領先的網路設備商美國思科公司在美國向華為提起「非法抄襲」告訴,歷經一年半訴訟,最後雙方庭外和解;張亞樵說,當時華為在上法院前對於侵權訴訟的影響還沒有深刻的體悟。

當年思科提出訴訟,除了專利權上的考量,其實更考慮到藉由訴訟之力,打擊華為在美國市場的發展,也穩定其投資人信心。面對國際競爭的心機,張亞樵說,如今華為已痛定思痛,在專利領域成為頂尖的公司之一,擁有的專利數非常多,讓其他競爭者都得敬它三分,而這樣傲人成績也代表中國現在是以「正規軍」姿態迎戰國際市場。

這其中不只有對岸民間企業的轉型,中國大陸在專利法修法上也具有前瞻性,尤其是近來規劃要補全「間接侵權」的法源。

張亞樵表示,當今全球供應鏈緊密結合,「直接侵權」已經不合時宜,各國向美國看齊,引入「間接侵權」的法律概念,免得廠商在國外被告間接侵權,卻沒有辦法在本國提出反訴。反觀台灣,現在仍沒有間接侵權的法源依據。

另外,在去年申請PCT專利權的前十名企業中有六間公司位於亞洲,不但中國囊括前三名中的兩名,包括南韓的三星電子、樂金,以及日本的三菱電機和Sony皆名列其中,顯然亞洲各國正積極備戰加入國際專利大戰。張亞樵說,台灣產業長年專精於技術發展,其實擁有很多專利數,有潛力在專利戰中異軍突起,但國內多數企業不積極主張專利權,反倒讓我國從國際戰場上缺席。
 


我專利雖多 卻不會活用
截至2015年為止,根據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統計,台灣在美國擁有1.2萬件專利,僅次於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奧睿事務所律師張亞樵表示,台灣代工製造業深藏不露,有相當多技術專利,卻不善於活化,讓這些專利變為有利於企業的商業策略之一,實屬可惜。

他指出,國內多數中小企業長期著重本業,如申請專利多出於「防禦型」理由,避免他國企業提出侵權告訴,這些專利多半藏於公司內積灰塵,而非轉化為商業策略手段。

他認為,透過販售專利、或是收取授權金,甚至轉化專利作為主動出擊的訴訟工具,台灣也有潛力在國際專利戰中擠身一席之地。
 


張亞樵以台灣過去的「兩兆雙星」面板產業為例,南韓LGD向華映、友達及奇美電等提出侵權訴訟,雖不能說是造成台灣面板業落後南韓的主因,但其中所耗費的時間和金錢仍成為我國廠商相當的負擔。

當然,台灣企業也不是省油的燈,友達於2010年於反訴中勝出,反將南韓LGD一軍,大立光也於2013年也向韓國三星提出告訴,認定三星侵犯大立光擁有的六項光學鏡頭專利。

張亞樵指出,像是這樣的訴訟,最終的目的未必是為了授權金或龐大的侵權罰金,而是能作為雙方商業談判的籌碼,尋求更好的合作條件,像是屬意的訂單數量或價格等。這些範例都展現台灣廠商有足夠的智慧和彈藥加入專利大戰。

不過,日韓等國都有國家級的智財策略,我國政府在智財領域不能毫無作為;當局不能一昧鼓勵創新,卻不輔導、告知廠商在申請完專利後要做些什麼。台灣如果要加入專利戰,政府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金融科技IP 快迎頭趕上

隨著技術發展,金融科技也日漸發達,富比世雜誌指出,光是2015年的前九個月,華爾街就投資了金融科技相關的新創公司達105億美元,比2014年同期成長近六成,儼然成為投資新寵。金融科技專利更成這波趨勢中的重中之重。

前金管會主委、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指出,國內業者長期缺乏金融科技專利的觀念,有可能讓台灣金融業還沒打世界盃就未戰先敗。

他解釋,金融科技(FinTech)涵蓋幾大創新領域,包括:行動通訊、大數據、雲端計算、虛擬貨幣、資訊安全和物聯網等;一旦業者研發出特定技術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就會申請專利,其中又以美國最多。

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十萬件金融專利,美國擁有超過4.5萬件,日本約有1.7萬件,韓國也有近1萬件,且持續增加中。但曾銘宗說,國內金融業者不但少有投注資金研發新金融科技,就算研發成功也不懂得申請專利,讓金融業者的專利總數寥寥可數。

曾銘宗認為,一場金融專利戰已然開打。業者如果再不思考提高專利數,未來要採納任何技術都可能要繳納權利金,甚至面對策略聯盟等強制要求,等於受制於人、喪失主導權。

歐付寶董事長林一泓也指出,對岸跟許多國家甚至將概念、技術和流程都註冊下來,未來可能危及國內業務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