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產業訊息

台灣產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其實台灣不只是觀光業有這樣的經驗,近年來常被詬病的代工製造業也是如此。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歐洲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因為人口結構發展穩定,戰後許多建設百廢待舉,政府和企業積極重建,民間消費能力逐漸興起,刺激經濟大躍進,但是勞工薪資也跟著上漲,導致企業成本上漲。於是歐美的第一、第二級產業轉型、或漸漸將產業外移,利用亞洲廉價的勞動力,經營海外事業;國內則是轉型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如金融、零售、保險、批發、設計、貿易等,大量吸收亞洲製造業來生產商品,逐漸形成龐大的內需市場。

歐美吃肉,台灣喝湯,競爭力逐漸流失
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內需消費市場非常龐大,像是台灣、南韓、中國等亞洲國家長期以「代工出口到歐美已開發國家」為產業主軸,結果這些亞洲國家的出口業產量,慢慢地養成非常龐大的規模,大到國家的所有內需消費,也無法容納自己的產能,如果不出口就會造成產能浪費;另外,因為幫歐美國家代工的獲利方式較簡單,只要維持出口產能就能有豐富的收益,如果沒有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企業因為安定而無憂患意識,反而逐漸缺乏足夠的競爭力。綜合以上三點,這些亞洲國家並不急著擴大內需市場的規模,政府更不會認真改善產業型態,只要歐美景氣仍然繁榮,亞洲製造出口國並不會有太大的危機意識。

2000年,網路泡沫的出現,讓歐美已開發國家更傾向發展房地產業;尤其是歐洲隨著金融的炒作讓第一、第二級產業更萎縮;緊接著出現房地產泡沫危機,即次級房貸造成的經濟風暴,消費能力大幅緊縮,直接讓第三級產業工作大幅減少。此時,已開發國家國內原本從事第三級產業的勞動力,打算重新回頭做第一、第二級產業,但因為第一、第二級產業在過去景氣繁榮時大量外移,大部分的產業資金鏈已去槓桿化,甚至相關的周邊上下游廠商,完全外移到開發中國家。國內失去第一、第二級產業的工作,產業結構全然不符合當下的經濟局勢,加上人口結構不利於年輕勞動階級,造成大量勞動階層失業。

美國和歐洲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美國的消費能力一旦萎縮,全球沒有其他國家能夠代替美國,生產供過於求,物價就會下跌,時間一久,生產端就會面臨倒閉的困境,資金無法流動,全球經濟就會出現問題,就像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2011年歐債危機過後,歐洲的消費力受到衝擊,2015年中國經濟成長力逐漸下滑後,全球的消費力成長又再度萎縮,亞洲製造業大國往日那種靠外國市場安穩過活的日子,未來難以復見。

各行各業都難免受到強力衝擊
受到影響的不只是製造業,即使是沒有實體商品的金融業,未來也會受到嚴重衝擊。近年來,美國越來越多銀行推出網路數位銀行的服務,降低銀行員的人力成本,從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花旗銀行(Citibank)、富國銀行(Wells Fargo)到許多中小銀行都加快速度把服務改為數位化,裁撤分行或小型化分行據點。電子貨幣、網路銀行、網上支付、網路證券及網路保險等業務,都可以讓客戶隨時隨地自行設定,這是大勢所趨,擋也擋不住。

可是台灣金融業長期以來都是受到國家保護的產業,銀行員工作甚至被戲稱為「鐵飯碗」。在歐美國家,跨領域的競爭已經逐漸打趴傳統金融業者,可是在台灣,2015年時金管會官員卻說,如果鬆綁法規,台灣進入純網路銀行時代,將會造成許多銀行員失業。政府為了讓傳統金融業者苦撐下去,不惜用法規阻止新變革,金融業者也怠於提升競爭力,終究會被市場機制淘汰。

傳統媒體也正遭遇大變革的時代,許多電視台節目的收視率都比以往更差,即使傳統媒體跟進使用Youtube或Facebook等平台,傳播和營運效率也不見得好。追根究底,在網路社群時代,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移動裝置的普及化,傳統媒體的資訊傳播速度早已遠遠落後給社群平台,記者甚至得到Youtube或Facebook找新聞。只要有攝影器材或寫作能力,人人都能成為自媒體,傳統新聞的功能逐漸被架空,其中報章雜誌衰退最為明顯,即使向網路靠攏也無法獲得以往的高利潤。傳統媒體的光榮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如果不轉型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未來連播報自己被淘汰新聞的機會都沒有。
 

2000~2013年台灣主要出口國變化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製圖:蔡佑駿)

2000〜2012年,台灣對中國貿易全面擴大,許多企業前往中國投資。起初,台灣企業的產品、服務、經營、管理等水平都比中國當地高出許多,他們只要把台灣運作的那套制度搬到中國就可以完全複製,不過也因為只要維持原本的能力就能打贏當地業者,所以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沒有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不管是中國政府政策調整,還是國際經濟環境改變,中國當地業者逐漸擺脫劣勢,台灣領先優勢不再,近年來先後撤回台灣,或轉往人口結構較年輕的東南亞市場。

與其西進或南進,不如提升競爭力
不管是製造出口業、金融業、證券業、媒體業、旅遊業,不管是西進還是南進,對台灣最好的策略還是產業持續升級轉型,迫使企業投資研發提升競爭力,甚至某些產業應該開放已開發國家業者競爭,尤其是金融業。良性的競爭可以讓台灣本土企業居安思危,精進自己,而壓低勞工成本,和技術暫時領先低程度開發國家來維持。雖然產業升級轉型的初期會有陣痛,可能有些企業會撐不下去而被市場淘汰,甚至出走台灣,但這並不是壞事;商場上本來就會有汰弱留強的競爭過程,只有驅逐劣幣或讓劣幣消失,才能成就吸引或培育良幣的環境。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