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怡博士

生技新手變A咖 台塑一年惦惦布局



撰文者張瀞文  商業周刊 第1421期

接連入股新藥公司,王瑞瑜拿下關鍵拼圖 


⼀⽉⼆⼗三⽇,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有⼀則訊息:「台化公告旗下⼦公司台塑⽣醫取得聯亞藥業公司股權,總計交易總額六億元,台塑⽣醫將持有聯亞藥業⼆⼀.九九%的股份。」

這訊息未吸引太多投資⼈注意,但台塑布局新藥領域的企圖,引發⽣技圈討論。去年⼀⽉,台塑集團旗下台塑⽣醫才宣布投資⼋億元與聯亞⽣技合資成⽴聯合⽣物製藥(簡稱聯⽣藥),⾸度跨新藥⽣技領域;投資滿⼀年,台塑⽣醫⼜投資聯亞⽣技另⼀新藥公司聯亞藥業(簡稱聯亞藥)。

並且,⼆⽉⼋⽇,聯⽣藥將在新⽵湖⼝舉⾏蛋⽩質藥廠新廠動⼟儀式,總計將投資⼗億⾄⼗⼆億元蓋廠,預料⼆○⼀六年第四季完⼯後,該藥廠將是台灣最⼤蛋⽩質藥物⽣產基地。

「動⼟新建廠房意味著兩層意義,⼀、營運計畫的實現,完成對投資者的承諾,另⼀個是,新藥三期(抗愛滋藥物UB-421)臨床即將進⾏,」台塑⽣醫董事⻑王瑞瑜說。

⻑庚體系撐腰起步雖慢,靠獨家優勢趕上

短短⼀年多,台塑集團從⽣技新⼿,⼀躍將成為全台最⼤蛋⽩質藥廠的主導者。

國內⽣技新藥產業,投資⼤咖當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永豐餘集團董事⻑何壽川以及東洋集團前董事⻑林榮錦。

就策略上來說,尹衍樑鎖定「海歸派」⽣技⼤咖,⼤⼿筆投資,中裕、浩⿍、泉盛、潤雅都是代表。何壽川就⽐較謹慎⼩⼼,要求「最⼩投資、最⼤效益」,太景⽣技是代表。林榮錦則是⽩⼿起家,重⽤本⼟⼈才的代表性⼈物,永昕⽣醫是代表。

台塑集團跨⼊⽣技新藥領域的腳步⽐上述⼤咖慢,卻有獨家的優勢,那就是台塑集團背後包括⻑庚醫院、⻑庚醫學院等龐⼤醫療系統的資源,⽽前述三⼤咖卻沒有。

⻑庚醫療體系正是促成台塑⽣醫跨⼊⽣物製藥的關鍵⾓⾊。「(⻑庚核⼦醫學科)閻紫宸醫師是第⼀個介紹,他讓我們雙⽅搭起這個橋,」聯亞⽣技董事⻑王⻑怡說。

原來王瑞瑜⼀直想跨⼊⽣技新藥產業,鎖定蛋⽩質藥也是台塑⽣醫跨⼊新藥領域的⽬標,「因為從⻑庚醫療體系端,我們發現到,蛋⽩質抗體的藥物,⼤多是抗癌藥物,多具有標靶性,未來的成⻑空間很⼤,」台塑⽣醫董事⻑特助許經松說。

蛋⽩質藥抗體藥(如類⾵濕性關節炎等)每公⽄三百五⼗萬到⼀千七百萬美元不等的價格,幾乎⽐⿈⾦還要貴,在⽣技界⼀直有「點⽔成⾦」的說法。

價格⾼、成⻑空間⼤,王瑞瑜⼀直想投資蛋⽩質新藥,但團隊顧問總以「時機不成熟」勸阻。

直到⼆○⼀⼆年,⻑庚團隊在⼀次機會下發現聯亞⽣技,王瑞瑜的⽣技夢才能實現。那時候聯亞⽣技有個阿茲海默症治療性疫苗要做臨床⼆期,因⼆期須做很多核⼦醫學設計,聯亞要與這⽅⾯專家討論,故找到閻紫宸。

等到盟友出線跨新藥領域,布局⼀條⿓

「他看到我們的資料,才發現到台灣竟然有公司可以做出這樣的產品,」王⻑怡說。透過閻紫宸的引⾒,聯亞⽣技與台塑⽣醫有了最初步的接觸。

其後,⻑庚醫院醫師、醫學院教授及財務⼈員形成的顧問團隊⼗幾⼈,在⼆○⼀三年⼋⽉底進⼊聯亞⽣技做DD(淨值評估),兩個⽉後,王瑞瑜拍板了與聯亞的合作案,台塑集團正式跨⼊到蛋⽩質新藥領域。

⼀個新藥的開發,投資的時間、資⾦難以計算,會讓王瑞瑜埋單,除了獨到技術還不夠,還必須有專注及熱情,⽽王⻑怡就是具備這樣的特質。

王⻑怡在台⼤化學系畢業後,在美國洛克斐勒⼤學取得⽣化與免疫學博⼠學位,⼆⼗⼋歲進⼊全美最⼤的史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成為該中⼼最年輕實驗室主任。⼀九⼋五年她在紐約⻑島創聯合⽣物醫學公司(UBI),原可以在美國好好發展事業,但當時⼯業局⻑尹啟銘⼀通電話,改變了她。

⼀九九⼋年,王⻑怡受經濟部邀請,回台灣與當時的⾏政院開發基⾦(現在為國發基⾦)合資成⽴聯亞⽣技。「那時候她(王⻑怡)在美國做研發,有技術在那裡,且已是⽣技界有名傑出⼈⼠,」尹啟銘回憶,「當時台灣可說是⽣技沙漠,沒⼈才,也沒制度,她願回台灣投資⽣技產業,不容易。」

如今,聯亞團隊研發出的抗愛滋單株抗體藥物UB-421不僅獲台北⽣技獎研發創新獎⾦獎,也將進⼊臨床三期,前後⼗七年,不是⼀般⼈能等待的。

不同⼀般創投投資⽣技公司⼤多等著IPO(⾸次公開募股),台塑因旗下⻑庚醫療體系,除⽤藥需求龐⼤,還累積無數醫療數據及研究供新藥開發運⽤;聯亞⽣技掌握技術及製程的模式,剛好符合台塑集團想「⼀條⿓」規畫的需求。

未來,蛋⽩質新藥、例如癌症藥物,從研發、臨床、製藥、⽣產、通路,台塑具⾃產⾃銷能⼒,在台灣⼤型醫療集團中,將更具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