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

秦伯益:院士要幹一辈子是種錯覺

出處 : 北京電子報
 

3日,北京石景山,退休院士秦伯益在家中接受采访。新京报记者 王叔坤 摄
2013-12-05 11:28

秦伯益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院長。

“院士退休”聽起來不是個陌生的詞彙。但迄今為止,全國兩院院士中,獲准退休的,僅秦伯益一人。9年前,70多歲的他卸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職務,保留了院士頭銜。隨後一人獨遊全國,同時不忘就社會問題發聲。

近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等。還有院士發出了羡慕秦伯益的聲音。這一切,使得人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秦伯益。

“退休這事,我就算不承認也是異類”
新京報:當年,退休想法是突然冒出,還是醞釀很久?

秦伯益:按軍隊規定,我65歲可以退休。但我60歲左右就考慮退休後的安排了,60歲後開始選定、培養接班人。

新京報:你真正退休時,已是70多歲了,是因為評上院士延緩了嗎?

秦伯益:1994年,我成為中國工程院第一批院士。那時我62歲,在第一批院士裡算年輕的。好多評上院士的老教授都沒退休,我馬上退不太合適。直到2004年,我72歲時才正式向組織呈報想法。

新京報:退休過程順利嗎?有沒有遭遇一些阻力?

秦伯益:軍事醫學科學院對我很瞭解。報到總政,就不好處理了,因此前沒先例。查遍所有檔,既沒說院士什麼年齡能從單位退休,也沒說院士不能退。程式怎麼處理?誰來批?最後又從總政報到中央軍委。第二年批了下來。
我覺得因為自己想退,很堅決,加上各級領導的理解,所以能退下來。

新京報:有沒有想過因為評上院士,乾脆不退了?

秦伯益:我認為院士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對晚年安排沒什麼影響。後來不知為什麼,院士自己也好,院士所在的單位也好,社會也好,都有一種錯覺,覺得終身榮譽就意味著終身工作,要幹一生。但我沒有這樣的“錯覺”。

新京報:當時周圍的人怎麼看待你?

秦伯益:單位的人很理解。單位外的人對我有一些其他解讀。但我不介意。我一輩子做事,老實講,不太顧及別人怎麼看我。到最後大多數人還是能接受我的。

新京報:也有贊同的吧?

秦伯益:有,但他們會問,你退休下來經濟損失多少?我說我沒去算,也不在乎。

新京報:你覺得自己是學術圈裡的“異類”嗎?

秦伯益:整體來看,我覺得自己不算異類。但對待院士退休這件事情上,我就算不承認也還是異類。

“院士頭銜對發聲有幫助”
新京報:退休後卸去職務,心情會失落嗎?

秦伯益:沒有失落,我老早就準備了。譬如這些書,是我40年的積累,從“文革”後開始收集,現在已有上萬冊,就是為了晚年退休後能慢慢看。
另外,院士頭銜我沒退,退的是軍事醫學科學院職務。

新京報:你退休後,遊遍了中國名勝古跡,寫了兩部遊記,這也是此前計畫的嗎?

秦伯益:大規模旅行不是,是慢慢積累的。但我一直有走走看看,瞭解社會的想法。

新京報:你後來也到大學或在學術會議上作報告?

秦伯益:這些不是我主業。我現在更關心國家大事,政策方針。朋友來看我,總結兩句話:別人怕退休以後沒事幹,你是怕不退休幹不完想幹的事。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你現在的生活?

秦伯益:我自封自由撰稿人,經常在政府和民眾之間做溝通,反映民眾心聲。

新京報:院士頭銜,對你這種發聲有幫助嗎?

秦伯益:帶來了正面的作用。說什麼話,大家比較信服,就算尖銳,大家也能聽,也能接受。

新京報:未來的生活,你還有哪些規劃和打算?

秦伯益:90歲以前主要是寫作。明年開始,計畫用3年時間,寫我們這一代人看到、想到的一些問題。

新京報:你希望其他人能夠和你一樣,在能退的時候退嗎?

秦伯益:最好這樣,但很難做到。我們這一代科學家,一直為了國家需要,堅持做一件事。很多人除研究之外,沒有別的興趣和愛好。我覺得很多科學家苦,是因為心靈的孤獨。

“活到老幹到老,年輕人幹什麼”
新京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院士應該有退休和退出機制,你覺得這個話題為什麼會在此時出現?

秦伯益:隨著社會情況越來越複雜,兩院受到各種各樣影響,爆出一些醜聞。到了重新理順內部關係的時候了。
近期原因是農工黨的提案,提出改進兩院院士選舉制度。三中全會提這個有它的必然性和推動因素。

新京報:有人提議,對兩院院士年齡一刀切,到一定年限,不再擔任,你怎麼看?

秦伯益:一刀切不利於晚年成熟的院士。比如達爾文,李時珍,都是在生命最後取得了最輝煌的成就。但目前來說,院士榮譽不定年齡線,也不行。起碼對非院士科學家不公平,因為並不是所有做出重大貢獻的都評上了院士。

新京報:也有人不願退休。

秦伯益:過去的教育要我們活一天干一天,老當益壯。我老早就否定這種價值觀了。那是人才緊缺時的觀念,現在年輕人都找不到工作,你老人家活到老幹到老,年輕人幹什麼?

新京報:有人不願退,和這個院士帶來的榮譽和利益有關嗎?

秦伯益:榮譽是主要的。利益,我估計也不小。有些院士,身兼數職。都不是白兼的,很多是被高薪聘請。但真正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做好自己課題,足以花掉一生精力,廢寢忘食,日以繼夜,怎麼兼職?
居里夫人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獎之後,擁有很多頭銜,她一口氣辭掉了106個。她說科學家被這些事情糾纏的話,就沒法在科學上進步。去世的院士王選也是,他說科學家經常在電視上出現,他的研究生命就結束了。

“院士選拔形式嚴格,漏洞也多”
新京報:近年來院士候選人學術造假、抄襲剽竊事件屢屢爆出,你怎麼看?

秦伯益:總的來說,不正之風不光是學術界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需要國家整體的反思。我們的教育,重物質,輕精神。在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的衝擊下,純正的學術文化人已不多了。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關於兩院院士的選拔制度?

秦伯益:院士選拔形式嚴格,漏洞也很多。比如遴選是很嚴謹的。材料公示,誰都可以投訴,哪怕是匿名投訴。有實質性的內容,還要去調查。
但確實也有公關行為。不公關要吃虧,因為競爭太激烈,隔行如隔山,不公關就不瞭解你,不瞭解你怎麼選你?現在會有單位組織專門的班子去公關。

新京報:現行評選制度還有行政力量介入。如果院士只由院士來評選是否好一些?

秦伯益:單由院士評選也有弊端。院士也有人性弱點。最好由同行評選,但也難免片面性。同行裡有冤家和親家。中國同行多半是今天你幫我說話,明天我幫你說話。

新京報:目前來看,最合適的院士選入制度是怎樣的?

秦伯益: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講過,科學家成績的評審,要靠學術共同體。本單位同事認可,專業領域認可,就行了,興師動眾到全國關注沒必要。另外,評選的人也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真正的見識,不能帶著私心。


名詞解釋:何為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對院士制度改革:“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佈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但院士怎麼退?有哪些條件和程式?截至目前,尚未有過具體規定。

大體而言,院士退休指的是退出工作崗位,不再擔任相關職務等,但並不等於卸下院士這一榮譽稱號。

退出指的則是不再擁有院士這一榮譽稱號。目前退出制度只在院士犯重大錯誤或出現學術腐敗等問題時才實施。

(朱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