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

華人第一 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

2015年10月06日 04:09 記者賴廷恆/綜合報導


屠呦呦小檔案 


2011年9月2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式上領獎,表彰她發現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新華社)

中國大陸出現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下簡稱醫學獎)得主,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5日揭曉,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Satoshi Omura),以及大陸藥學家屠呦呦榮膺此一獎項。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中午11時30分,諾貝爾醫學獎在當地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主管烏爾班‧蘭達勒頒發。威廉‧坎貝爾、大村智因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新療法獲獎,兩人各得120萬美元(約新台幣3600萬元)獎金的1/4;而屠呦呦則是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個人獨得1/2獎金。

沒想過一生投入中醫界
屠呦呦獲獎後表示:「我自小就看見病人如何被民間的中醫師治好,但我從沒有想過一生都會投入在中醫的世界。我對草藥的好奇心,驅使我進行些研究。」

屠呦呦曾被稱為「三無教授」,無博士學位、也未曾至海外留學,無中國兩院院士光環加持。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市,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於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後曾成為培訓中醫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先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目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為北京中藥研究所523課題組的組長,負責領導對傳統中醫藥文獻、配方的搜尋與整理。屠呦呦率同工作團隊尋找對抗瘧疾物質,最終在晉代成書的《肘後備急方》中,發現「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抗瘧紀錄,獲得靈感找出青蒿素。

造福全球數億人
屠呦呦查閱古代醫學典籍、細察民間藥方,走訪在世老中醫,選出約2000個有關對抗瘧疾的藥方,篩選後針對200種中草藥、380個可能藥方研究;歷經無數次失敗,發現從黃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的方法,開創出瘧疾治療的新方式,造福全球數億人口。

如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已成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扮演起挽救無數生命的一線藥物,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2011年屠呦呦曾獲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表彰其傑出貢獻,同年也贏得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今年也曾獲頒哈佛大學醫學院華倫.阿爾波特獎。(旺報)